核心提示
這是零時差中國科創版圖即將重構的一個微觀切片。重慶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打造“六區一高地”,西部即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慶戰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科學全麵深化改革先行區、突圍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範區
這是零時差中國科創版圖即將重構的一個微觀切片。重慶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打造“六區一高地”,西部即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重慶戰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科學全麵深化改革先行區、突圍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範區、實驗室到術轉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工廠美麗中國先行區和新時代市域黨建新高地。化革對於西部科學城而言,零時差需要推進轄區內的西部高校和實驗室進行高質量的技術轉化,助力重慶走上一條內陸城市攀登全球價值鏈的重慶戰全新路徑。重慶大學的科學預算總收入破百億元2025年3月18日,寧波東力公告稱,突圍擬與重慶大學簽署《技術開發合同》,實驗室到術轉擬就機器人關節及對構齒輪技術應用開發項目展開合作。工廠公司擬籌劃設立一家合資公司,主要從事機器人關節精密減速器研發、製造、銷售等業務。2025年3月26日,迪安診斷公告稱,旗下杭州醫策科技有限公司與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並聯合發布診療級多模態病理大模型——“靈眸”,這標誌著雙方將在AI賦能智能腫瘤學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重慶大學的校企合作,無論是深度與廣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形成了良性循環,校企合作項目的收入,讓重慶大學的資金實力日漸雄厚,能夠更大規模地投入到科研當中——2025年,重慶大學預算總收入為106.27億元,較2024年的87.14億元,增加幅度為21.95%。重慶大學在多個場合公開宣稱,要全麵融入西部科學城建設,推動建設重慶大學科學中心,培育建設超瞬態實驗大科學裝置,推動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數字人文研究院等跨學科交叉研究平台。展開全文重慶醫科大學的風頭不遑多讓。2025年4月下旬,媒體報道稱,張澤民院士已經擔任重慶醫科大學校長。稍早之前,張澤民院士團隊牽頭多家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發表的一篇名為《Asingle-cellatlasrevealsimmuneheterogeneityinanti-PD-1-treatednon-smallcelllungcancer》的論文中,張澤民院士的工作單位已經標注為重慶醫科大學。張澤民院士正當壯年,他已經在《Cell》和《Nature》等期刊發表幾十篇論文,在中國計算癌症生物學和癌症基因組學的多個方向上都是開拓者、引領者,他的到來,有望讓重慶醫科大學的科研實力邁上一個嶄新的台階。重慶醫科大學在校企合作方麵,也有豐碩成果。2025年4月7日,北京左醫科技有限公司與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聯合推出了新一代兒科“AI家庭醫生”,這一產品上線受到了數千位家長的好評。據了解,這款產品通過端到端構建的AIAgent,結合國內首款適配大模型應用的兒科循證知識庫,不僅可讀懂文字、識別檢查報告,還可根據需要自動推薦患教視頻、提供預約掛號等服務。實驗室的集體大爆發西部科學城聚集了大量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在技術轉化方麵呈現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勢。金鳳實驗室是首家重慶實驗室,已建成8個高能級科研平台,擁有超4000台套儀器設備,建成國內最大腦膠質瘤多模態數據庫,有300萬份數據,取得13項原創性成果,並獲批2項Ⅱ類醫療器械注冊證。2025年4月17日,由金鳳實驗室主辦的智慧病理發展論壇在重慶舉行,會上,正式宣布金鳳智慧病理中心啟動建設。金鳳智慧病理中心在做一項非常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它要實現病理診斷精準化、治療決策普惠化和學科發展均衡化,從“經驗看病”向“智慧算病”跨越。2025年4月27日,嘉陵江實驗室正式揭牌,這是繼金鳳實驗室之後,第二家由市政府批準掛牌建設的重慶實驗室。嘉陵江實驗室將重點開展數智基座、關鍵部組件、儀器和光電芯片、智能機器人、特種智能裝備、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裝備7個方麵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化應用研究。自2023年謀劃籌建以來,嘉陵江實驗室已聚集超過200名科研人員,建設了智能機器人等6個科研平台。西部科學城還有一批頂級的研究院,也在陸續湧現技術轉化成果。先來看上海交通大學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2025年3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正式獲批。上海交通大學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總數超過80人,其中碩博學曆人員占比超過了50%,上海交通大學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企業的合作是非常緊密和深入的——2025年2月,上海交通大學重慶人工智能研究院聯合重慶首訊科技公司,正式發布了重慶首款智能數據分析平台“兆言·問數R1”,可精準分析用戶包含多步驟、多條件的複雜分析需求。再來看中子科學研究院。中子科學研究院即將大顯身手,它們準備在重慶高新區巴福鎮建設9棟樓,包括大型科學裝置廠房、中子製藥廠房、中子治療廠房、研發生產廠房、運維服務中心及中子科學研究院。目前,中子科學基地項目的1號樓主體結構已經全麵完工,其餘樓棟正在按計劃推進,園區整體建設預計2025年底完工。屆時,中子科學研究院能夠提供大量的技術轉化,比如,它旗下的國重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已經與重點醫院合作共建中子醫學中心,推動中子治療在臨床方麵的應用,為廣大腫瘤患者帶來福音。最後來看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2025年3月26日,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發布了成立四周年的數據——它紮根西部科學城,已經孵化出北太振寰科技公司、溟坤數科智能科技公司、智醫存內科技公司等10家企業,累計承接縱向課題30餘項,橫縱向累計簽約收入超億元,業務合作單位逾百家。其中率先融資成功的“北太天元”國產科學計算軟件估值數億元,服務300餘所高校及航空、汽車等關鍵領域。重慶的科創崛起之路對於重慶而言,科技創新的意義重大。重慶不缺GDP,缺的是有質量的GDP;重慶不缺傳統工廠,缺的是以實驗室為驅動的創新工廠。這正是重慶為什麽要堅定不移地走上科技創新的道路。重慶提出要建設“六區一高地”,重中之重是爭當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當中國的產業分工停留在“沿海研發+內陸製造“的布局時,重慶希望用創新來重構規則,實現“內陸研發+內陸製造”,助力西部的高質量發展,讓更多西部的人民不用背井離鄉地前往沿海打工。作為重慶科創的排頭兵,西部科學城自2020年橫空出世以來,一直是把“科創”放在首位的,它組建近400人的“科創經紀人”隊伍,為海內外人才創新創業項目供需對接、轉化、孵化、融資發展等提供服務。在一些經濟學者看來,西部科學城很好的利用了“後發優勢”,它通過建立“前沿研究-中試基地-產業園區”的三級孵化體係,打通了技術轉化路線,讓高校和實驗室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大幅提升,為內陸城市的產業崛起打造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本。重慶這座曾以火鍋和山城聞名的城市,正在用最硬核的方式來證明:創新不是地理的饋贈,創新是打造好研發體係後的產物。即使是在中國內陸地區,同樣能夠生長出改變世界的創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