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者:肖鷹洛神賦圖顧愷之/繪對於“韻味”由何人起首引入詩論,神韻學界有爭議。進入在諸多持論中,詩學梗概有兩個核心:其一,考源錢鍾書主張“嚴羽提倡韻味”;其二,神韻王小舒主張“薛蕙是進入詩界‘韻味論’的
作者:肖鷹洛神賦圖顧愷之/繪對於“韻味”由何人起首引入詩論,神韻學界有爭議。進入在諸多持論中,詩學梗概有兩個核心:其一,考源錢鍾書主張“嚴羽提倡韻味”;其二,神韻王小舒主張“薛蕙是進入詩界‘韻味論’的創始者”。據本人考辨,詩學在此刻可見文獻中,考源可以確定的神韻是明人耿定向以“韻味”論詩為先出。在進入畫品詩評之前,進入“韻味”與“氣韻”是詩學晉宋時代風行的人物鑒品詞匯。《宋書·王敬弘傳》載,考源南朝宋順帝劉準於昇明二年下聖旨,神韻稱王敬弘“韻味衝簡,進入識宇標峻”。詩學這是“韻味”一詞最早呈現。“氣韻”一詞略為晚出,早見南朝梁釋慧皎撰《高僧傳》,稱竺潛、支遁等和尚“氣韻高華,風道清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說:“阮渾長成,民風韻度似父,亦欲作達。”在南朝史序中,宋早於梁,“氣韻”一詞,當是源自對“民風韻度”的略寫。南朝齊梁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一書中,將“韻味”和“氣韻”兩詞混淆應用於畫品,開啟兩詞進入畫評的汗青。謝赫論畫提倡“繪畫六法”,並以“氣韻活潑”為“六法”之首。他評顧駿之畫作說:“韻味力量,不逮先哲;精微謹細,有過往哲。”在《古畫品錄》中,“韻味”與“氣韻”各呈現一次,考查辭意,謝赫因此兩詞同義的。唐人張彥遠說:“顧愷之曰:‘畫人最難,次山川,次狗馬,其台閣必然器耳,差易為也。’斯言得之。至於鬼神人物,有活潑之可狀,須韻味爾後全。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張彥遠顯然相沿謝赫的用法,以“韻味”和“氣韻”同指。錢鍾書說:“‘韻味’與‘氣韻’同指。談藝之拈‘韻味’,實自赫始……嚴羽所倡韻味不啻自謝赫傳移而光年夜之。”錢鍾書稱“嚴羽倡韻味”,依據的是嚴羽的四則詩話:其一,詩之法有五:體係體例、格力、景象形象、樂趣、音節。其二,詩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遠,曰長,曰雄壯,曰超脫,曰悲壯,曰淒婉。其三,其梗概有二:曰優遊不迫,曰冷靜愉快。其四,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別人得之蓋寡也。恰是在引述嚴羽這四則詩話之後,錢鍾書緊接著說:“必備五法爾後可以列品,必列九品爾後可以入神。優遊愉快,各有韻味。”當真闡發可見,錢鍾書的說法是將嚴羽的“入神”觀點等同於“韻味”。“優遊不迫”和“冷靜愉快”是嚴羽的“景象形象”不雅念所歸納綜合的兩種相反的氣勢派頭。嚴羽論詩,以“景象形象”為底子。他說:“唐人與本朝人詩,未論工拙,直是景象形象差別。”“建安之作,全在景象形象,不成尋枝摘葉。”錢鍾書紕漏了嚴羽詩論的焦點領域“景象形象”,將“入神”混同為“韻味”。郭紹虞說:“我常認為滄浪論詩隻舉神字,漁洋論詩才講韻味。”無疑,郭紹虞之說是正確的。據《滄浪詩話》,嚴羽隻講“景象形象”,不講“韻味”。所謂“嚴羽倡韻味”,隻能說是錢鍾書師長教師對嚴滄浪詩論的“神會”之言。清人王士禎在其晚年著述《池北偶談》中撰“韻味”一則:汾陽孔文穀雲: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薛西原論詩,獨取謝康樂、王摩詰、孟浩然、韋應物,言“白雲抱幽石,綠篠媚清漣”,清也;“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遠也;“何須絲與竹,山川有濁音”,“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清遠兼之也。總其妙在韻味矣。“韻味”二字,予向論詩,首為學人拈出,不知先見於此。王士禎在這則詩話中引述的孔天胤論詩文字,出自後者1564年蒲月撰《園中賞花賦詩事宜》一文。王士禎的引文“詩以達性……總其妙在韻味矣”,除個體文字外,與孔天胤原文一致。薛西原,名薛蕙,生卒年為1490年至1539年。孔薛兩人素有來往。孔天胤晚年記敘說:“餘往歲丙申,初謁考功於譙成年夜寧齊中。考功一見餘,即莫餘逆也。留飲闌夕,賦詩見誌,後數往來,並喪爾我。”查薛蕙撰《西原師長教師遺書》,在該書下卷有“論詩”一目,含8則詩話,第6則詩話即為孔天胤所引文字,但無“總其妙在韻味”句。胡應麟撰《詩藪·外編卷二·六朝》錄有薛蕙同則詩話,也沒有此句。《西原師長教師遺書》的“詩話”第6則,最先如是說:“曰清,曰遠,乃詩之至美者也。”胡應麟的引述與之不異,而孔天胤將其改寫為“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薛蕙以“清遠”論詩,並未將其接洽或歸屬於“韻味”,胡應麟的引述可資佐證。“總其妙在韻味矣”句,是孔天胤對其所引述的薛蕙詩話的引申論斷,這是不成附會於薛蕙的。明人耿定向在《與胡廬山書》第封9信中應用“韻味”論詩。《與胡廬山書》共計11封手劄,均無時間題名。在第7封信中,言及“辛酉之秋與兄江滸一會”。在其自撰年譜《不雅生記》中,耿定向說:“四十年辛酉,我生三十八歲。夏初,銜命巡按甘肅……秋仲遂行,遇胡正甫於漢江之滸。”據此,耿定向撰第7封信在甘肅任上,在辛酉秋後。在第10封信中,言及“比來都下同道更離索,無甚好懷,歸誌更切……家累已悉遣還,日按部,不複住邸舍”如此。在《不雅生記》中,耿定向說:“四十壬戌,我生三十九歲……其年閏三月,改督南直隸學政……冬十月,奉嘉議公、秦淑人就養於南京督學公署。”據此,可定第10封信寫於耿定向行將離任甘肅前夜,有歸鄉之念,時間應在嘉靖壬戌夏。嘉靖辛酉,即公元1561年,撰第7封信;嘉靖壬戌,即公元1562年,撰第11封信。響應推算,耿定向致信胡直“借詩商學”而言“韻味”,即撰第9封信,當晚於1561年秋,早於1562年夏。據《西原師長教師遺書》,薛蕙簡直曾以“韻味”論詩。他的“論詩”第8則詩話說:“論詩當以韻味為勝,而才學次之。陸不如謝,正在此耳。”編錄此則詩話的明刻本《西原師長教師遺書》,刻於嘉靖癸亥,即1563年。刻書人王廷在書前撰《刻西原師長教師遺書序》,序末署“嘉靖癸亥季冬望日”。季冬望日,即夏曆十仲春十五日。《西原師長教師遺書》排印問世,或者在次年,即1564年。此書比耿定向《與胡廬山書》以“韻味”論詩要晚出一年多。值得留意的是,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薛蕙撰《考功集》無“論詩”一目;現存可見文獻中,這部明刻本《西原師長教師遺書》是明代獨一編錄薛蕙“論詩”詩話的文獻,並且是由門人王廷在薛氏歸天24年後編錄。孔天胤和胡應麟兩人各自的引述,都沒有對含有“韻味”一詞的第8則詩話原出於薛蕙賜與幹證。是以,“論詩”第8則是否確為薛蕙撰述,是可存疑的。耿定向的《與胡廬山書》第9封信說:“近日講學者,隻是模索要眇處,譬之作頭巾詩者耳。至如滯形氣、幫格局者,又似作詩者隻在腔調語句上求工,未解韻味也。深於詩者,風雲月露孰非道體哉!然此等處不容思議,見解不容言說,須人靈識。故曰:‘厥彰厥微,匪靈勿瑩。’兄深於詩者,故弟又借詩商學雲雲如此,幸兄教之。”在這段話中,耿定向雖稱“借詩商學”,卻對“韻味”的義理作了三個層麵的闡釋:其一,絕對於腔調語句等內在層麵,韻味是詩的內核;其二,韻味的內在是詩借天然萬象體現本真之道;其三,指明“韻味”的特征是不容思議、言說,“須人靈識”。該當說,耿定向對“韻味”的闡說是韻味實踐的建基性界說。這是現存文獻前所未見的。與之比擬,《西原師長教師遺書》所編錄“論詩當以韻味為勝,而才學次之”,較著隻是嚴羽論詩所言“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的轉述。學者蔣寅在《王漁洋“韻味”觀點溯源》一文中稱,“至遲在元代我已發明用‘韻味’論詩文的例子”,並舉倪瓚之說為例。倪瓚說:“今人工詩文書畫,非不克不及粉澤妍媚。山雞野鶩亦爾斕斑,若其韻味則與孔翠殊絕。”然而,倪瓚此說,因此山雞野鶩與孔雀翠鳥比照而言,雖然前句籠統提到“詩文書畫”,其立意仍舊在於書畫。自唐宋以降,以韻味、氣韻論書畫,是一傳統,倪瓚此說仍在書畫論傳統中。是以,稱倪瓚此說為“用‘韻味’論詩文的例子”是不得當的。實在,以“氣韻”“韻味”論文,有兩個遠遠早於元代的例子。其一,南朝梁代史學家蕭子顯撰《南齊書·文學傳論》說:“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蘊思含毫,遊心內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其二,宋人呂午在撰《程珌行狀》一文中即說:“於書無所不讀,發而為文,自成心裁,韻味絕出。”呂午《程珌行狀》寫於1243年,倪瓚《跋趙鬆雪詩稿》寫於1342年。就可見文獻而言,以韻味論詩文,倪瓚比呂午晚99年。據本人考辨,在現存可見文獻中,呂午之說是最早明確以“韻味”論文的例子;但以“韻味”論詩,則以耿定向所論為先出。是以,學者王小舒稱“雲雲看來,薛蕙是詩界‘韻味論’的創始者,這個功勞是不容扼殺的”,是值得商榷的。耿定向是王陽明心學前人,並非詩壇名士。他“借詩商學”,以“韻味”為喻,天然是其時“韻味”用於論詩文已成民風,而非由他首創。此說可確立否?請方家刊正!《光亮日報》